编织机送经量误差控制技巧

来源:本发科技 浏览人数:512 次更新时间:2025.04.09

  编织机送经量误差是影响织物质量的核心问题,其控制需结合机械结构优化、传感器精度提升和智能算法应用。以下是基于行业实践和专利技术总结的误差控制技巧:

编织机

  采用电子凸轮和电子齿轮技术替代传统机械传动,通过实时计算主轴转速与送经量的关系,动态调整电机输出,减少因机械惯性或齿轮间隙导致的误差,配置张力传感器(如称重传感器)实时监测经纱张力,将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,自动调节送经电机转速,实现张力恒定。

  定期校准张力传感器和编码器,清除传感器表面灰尘或油污,避免因信号漂移或干扰导致的误差,在送经量的最小值、中间值和最大值处进行多点校准,确保传感器在全量程内的线性度。

  采用高精度加工工艺制造经轴盘头和传动部件,避免因齿轮齿形误差、轴孔同心度偏差导致的送经量波动,将宽幅经轴分为多段独立控制,每段配备独立驱动和张力调节装置,减少长幅经纱因张力不均导致的累积误差。

  保持车间温湿度稳定(推荐温度20-25℃,湿度40-60%),避免纱线因吸湿或干燥导致的伸缩变化,对不同材质的纱线(如涤纶、棉纶)进行预拉伸处理,减少编织过程中的弹性形变误差。

  每周检查传动部件润滑情况,紧固松动的螺栓,防止因摩擦阻力变化导致的送经量波动,培训操作人员掌握电子送经系统的参数设置(如电子齿轮比、张力阈值),避免人为误操作。

编织机

  送经量误差控制需从机械精度、传感器性能、环境因素和智能算法多维度入手。通过引用专利技术(如分段式宽幅经轴、闭环张力控制)和动态补偿策略,可将误差控制在±0.5%以内,显著提升织物质量。建议结合具体机型参考相关专利文献进一步优化方案。